您现在的位置: 硫黄 > 硫黄中药 > 正文 > 正文

四肢拘急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2/6/22 12:29:47
北京白癜风最好治疗方法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jc/141214/4536602.html
四肢拘急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

论曰藏真散于肝。肝藏筋膜之气。筋为肝所养。筋得其养。则俯仰屈伸。莫或乖戾。若经络正数治中风四肢拘挛。百节疼痛。心烦恶寒淅淅。不欲饮食。麻黄汤方

麻黄(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干一两半)独活(去芦头一两)细辛(去苗叶)黄芩(去黑

上四味。粗捣筛。每服五钱匕。以水二盏。煎至一盏去滓。空心温服。相去如人行五七里再服。微汗即愈。病在四肢者并服。有热加大黄二分。锉如麻豆。用醋炒令紫色。腹满加枳壳二分。去瓤麸炒。气逆加人参二分。胁下悸满加牡蛎灰二分。渴加栝蒌根二分。素有寒加附子一枚。炮裂去皮脐。

治中风四肢拘挛。筋急浮肿。防己汤方

防己(一两半锉)白茯苓(去黑皮)桑根白皮(炙锉各二两)桂(去粗皮)芎(各一

上八味。粗捣筛。每服五钱匕。水二盏。入大枣二枚劈破。煎至一盏。去滓温服。相去如人肢者治中风四肢拘挛筋急。风行在皮肤。身体牢强。服之令人不虚。麻子仁汤方

麻子仁(一升捣研)防风(去叉一两)麻黄(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干一两半)陈橘皮(汤

上七味。粗捣筛。每服五钱匕。水二盏。入竹叶七片。生姜半分切。葱白一寸。同煎至一盏吃治中风四肢拘挛。舌强不能语。精神恍惚。人参汤方

人参(三分)麻黄(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干一两半)石膏(二两半捣碎)芍药(三分)芎两)杏仁(汤退

上一十味。锉如麻豆。每服五钱匕。水二盏。入生姜半分切。煎至一盏。去滓温服。空心一同煎治中风四肢拘挛筋急。或缓纵不随。骨肉疼痛。羸瘦眩闷。或腰背强直。或心忪虚悸。

怵惕不安。服诸汤汗出后。又觉虚困。病仍未痊。急服羌活汤方

羌活(去芦头三两)防风(去叉三分)人参(三两)白茯苓(去黑皮四两)芎(二两)先煎掠去沫焙干)桂(加皮(二两半)丹参(二两)

上一十六味。锉如麻豆。每服五钱匕。水二盏。枣二枚劈破。生姜半枣大切。同煎至一盏。去滓温服。空心晚食前各一服。若病者有热。即去桂加葛根一两、锉。白藓皮一两炙锉。四肢疼痛痿弱挛急。加当归切焙。细辛去苗叶。各二两。

治中风四肢拘挛。急强疼痛。口燥咽干。舌上白屑。兼理寒冷风湿风毒。肢节挛急。及胸胁腰背心腹暴痛。不可转侧。防己麻黄汤方

防己(一两一分)麻黄(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干一两)浓朴(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五遍一两半)独活(去芦头一两)芎(三分)石膏(一两一分捣)秦艽(去苗土三分)牛膝(酒浸(炙锉三分)

上一十二味。粗捣筛。每服五钱匕。水二盏。煎至一盏。去滓温服。日三夜一服。不拘时候。咳嗽者加杏仁一两。汤退去皮尖双仁同捣。

治中风筋脉挛急。腰膝无力。杜仲饮方

杜仲(去粗皮炙锉一两半)芎(一两)附子(炮裂去皮脐半两)

上三味。锉如麻豆。每服五钱匕。水二盏。入生姜一枣大拍碎。煎至一盏。去滓空心温服。如人行五里再服。汗出慎外风。

治中风四肢拘挛。屈伸不得。附子饮方

附子(两枚大者一枚炮裂去皮脐一枚生用)桂(去粗皮二两)麻黄(去节先煎掠去沫焙

上五味。粗捣筛。每服五钱匕。以水二盏。煎至一盏。去滓温服。相去如人行五里再服。以衣被盖之。通体有汗即愈。末汗用热生姜葱豉稀粥投之。常服空心临卧服三合甚佳。

治中风四肢挛急。屈伸俯仰甚难。杏仁饮方

杏仁(汤退去皮尖双仁炒半两)附子(炮裂去皮脐三分)蜀椒(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一分)

上三味。锉如麻豆。每用五钱匕。以水二盏。煎取一盏去滓。空心分温二服。相去如人行五里再一服。以衣被盖之。取汗通身瘥。或只在夜并服亦佳。

治中风四肢筋脉拘挛。骨节疼痛少力。天麻丸方

天麻(半两)蝎梢(微炒)没药(各一分研)麻黄(去根节)地龙(去土炒各半两)丹(研)自然铜(醋

上一十二味。除安息香外。捣研为末。再同研匀。以安息香膏和剂。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不计时候。以薄荷酒下二十丸。忌羊血。有人患手臂不遂。又有患腿膝无力。行步辄倒。

服之并效。素有热人。减乌头一半。

治中风四肢拘挛。筋骨疼痛。乳香丸方

乳香(细研一两)乌头(炮裂去皮脐半两)羌活(去芦头一两)雄黄(细研水飞过半两)防风(去叉)乌蛇香(细研各一分)赤箭牛

上一十七味。捣研为末。再同和匀。炼蜜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用豆淋热酒下十丸。如人行十里再服。

治中风手足筋急。拘挛疼痛。地龙饼子方

地龙(炒)海蛤硫黄(研)乌头(炮裂去皮脐各半两)鲮鲤甲(炙一两)

上五味。捣研为末。醋煮面糊为丸。如鸡头大。捏作饼子曝干。每用一饼。以葱白裹。

安在后看风。

治中风四肢挛急。不得屈伸。身体沉重。行步艰难。骨节烦疼。附子汤方

附子(炮裂去皮脐)桂(去粗皮)白术(各二两)甘草(炙一两)

上四味。咀。每服三钱匕。水一盏。入枣二枚劈破。生姜三片。同煎至七分去滓。不计时候稍热服。如有汗出为效。

治风邪客于机关。筋络缩急。肢体拘挛。生犀丸方

生犀(镑)木香赤箭牛膝(去苗酒浸微炙)芎天麻(浆水煮一日切作片子焙干)仁(微炒)补泔浸五日竹刀子切焙)朴(去粗皮生姜汁炙令香)(微炮)白芷甘草(炙锉各一两)

上二十八味末。别入生龙脑五钱细研。于净盘中搅拌匀。再罗三五遍。须是匀细。炼蜜搜和得所。入臼中杵约三千下取出。每一两分作三十丸。以麝香油涂手为丸。以瓷器内收盛。身体昏沉。鼻塞气闷。煎人参汤嚼下二十丸。日三服。不以时候。上膈不利。痰涎忽多。

以龙脑木香汤嚼下二十丸。食后临卧。一日三服。常服茶酒任下。

治筋骨拘急。及软风疼痛。行履不得。酸枣仁煎方

酸枣仁(三两一半生一半炒)虎骨(酒炙一两半)海桐皮(锉)羌活(去芦头各二两)石斛(去根)地黄(焙)酥(各一两)

上一十九味。捣罗十七味为末。再研匀。用清酒七斤。先煎桑枝令色黄。去桑枝后下药末。

日三治风邪客于机关。筋脉缩急。肢体拘挛。白花蛇丸方

白花蛇(酒浸去骨取肉炙一两)人参蝉壳(洗泥土)干蝎(去土炒)天麻白僵蚕(洗子(炮裂去皮脐各半两)野狼毒(三分炮)生犀(锉末半两)龙脑(三钱别研)雄黄(一两半细研水飞)甘草

上一十八味。捣罗研匀。炼蜜和丸。如皂子大。每服不拘时候。茶酒任嚼下一粒。

治筋骨拘急。胁下痛不可转侧。天雄丸方

天雄(炮裂去皮脐一两)桂(去粗皮)羌活(去芦头)当归(切焙)白术(炒)天麻(茯苓(去黑皮)干姜

上一十六味。捣罗为末。炼蜜和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。空心荆芥酒下。日二服治筋络拘急。挛缩疼痛。白花蛇散方

白花蛇(酒浸去皮骨炙)天南星(炮)天雄(炮裂去皮脐)白僵蚕(炒)干蝎(去土炒)麻黄(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各一两)蜂子甘草(炙)干姜(炮各半两)

上九味。捣罗为散研匀。每服二钱匕。温酒调下。

治筋脉中风。四肢拘挛。不得屈伸。手足无力。舒筋丸方

乌头(去皮脐半生半炒一两)牛膝(酒浸切焙一两)地龙(去土炒一两)赤小豆(二合生为末)乌药(锉一两)

上五味。捣罗为末。炼蜜和丸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。盐汤下。不拘时候。

治风气四肢挛搐。乌荆丸方

乌头(炮裂去皮脐一两)荆芥穗(二两)

上二味。捣罗为末。醋面糊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。酒或熟水下。有疾食空心日三四服。无疾早晨一服。

《千金》卷八:大续命汤

独活3两,麻黄3两,芎䓖1两,防风1两,当归1两,葛根1两,生姜1两,桂心1两,茯苓1两,附子1两,细辛1两,甘草1两。

大风经脏,奄忽不能言,四肢垂曳,皮肉痛痒不自知。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斗2升,煮取4升,分5服,老小半之。

若初得病,便自大汗者,减麻黄,不汗者,依方;上气者,加吴茱萸2两,厚朴1两;干呕者,倍加附子1两;啘者,加橘皮1两;若胸中吸吸少气者,加大枣12枚;心下惊悸者,加茯苓1两;若热者,可除生姜,加葛根。

《千金》卷八

《千金》卷八:大续命汤

麻黄8两,石膏4两,桂心2两,干姜2两,芎䓖2两,当归1两,黄芩1两,杏仁30枚,荆汤1升。

中风暗哑,昏迷不省,半身不遂。口眼喎斜。卒然暗哑,五脏偏枯贼风。妇人产后中风。中风肥盛,多痰多渴,肢体不遂。风中五脏,舌纵难言。

《千金翼》有甘草。

《千金》卷八

《外台》卷十八引《深师方》:大续命汤

当归2两,川芎1两,桂心1两,麻黄2两(去节),芍药1两,石膏1两,生姜3两,人参1两,防风2两,黄芩1两,杏仁40枚,甘草1两(炙)。

上切。

手足挛急及不随;苦脚气上;中风,四肢壮热如火,挛急,或纵不随,气冲胸中。脚气痹挛不随,风毒攻四肢,壮热如火,头项挛急,气冲胸中。

以水9升,煮取3升,去滓,分4服。

《外台》卷十八引《深师方》

《医学入门》卷八:大续命汤

肉桂2分,附子2分,石膏2分,防己2分,麻黄4分,防风4分,龙齿4分,生姜4分。

痫病,角弓反张,窜视,口噤,吐沫。

方剂类型:解表剂、清热剂、泻下剂、祛风湿剂、祛湿利水剂、温里剂、理气剂、消导剂、驱虫剂、止血剂、活血剂、化痰止咳平喘剂、安神剂、熄风剂、开窍剂、补益剂、固涩剂。

方剂剂型:汤剂、丸剂、散剂、膏剂、丹剂、酒剂、药酒、冲剂、口服液剂、胶囊剂、片剂

水煎,加竹沥7匙,生地汁5匙,频服。

《医学入门》卷八

《圣济总录》卷七:大续命汤

麻黄(去根节,煎,掠去沫,焙)3两,石膏(碎)2两,防风(去叉)2两,干姜(炮)1两半,黄芩(去黑心)1两,川芎1两,甘草(炙)1两,白术1两,远志(去心)1两,独活(去芦头)1两,紫石英半两,杏仁35枚(去皮尖双仁,炒)。

上为粗末。

中贼风,急强大呼,身体疼痛。

每服5钱匕,水1盏半,煎至1盏,去滓温服,不拘时候,良久再服。

《圣济总录》卷七

筋缩穴

筋缩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。属督脉。在背部,当后正中线上,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九肋间动脉后支。主治胃痛,脊强,瘈疭,腰背痛,癫痫,及肝炎,胆囊炎等。向上斜刺0.5-1寸。艾炷灸3-5壮;或艾条灸5-10分钟。

配阳陵泉、行间,可熄风止痉、通络止痛,主治筋挛拘急、四肢不收;配大敦、足三里,可疏肝理气、和胃止痛,主治胃痛;配曲骨、阴谷、行间可化痰熄风,主治癫癎。

本穴位于背部,在两肝俞之间,肝主筋,故可治疗筋挛拘急、四肢不收、胃痛。本穴属督脉,其脉行于脊中,上贯人脑,故可治疗脊强,癫癎。有镇惊熄风、通络止痉的作用。

阳陵泉

阳陵泉人体穴位。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(胆属阳经,膝外侧属阳,腓骨小头部似陵,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,故名“阳陵泉”)又名筋会、阳陵、阳之陵泉;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,为八会穴之筋会。

在小腿外侧,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。

本穴取法,历代文献其说不一。《灵枢·本输篇》:“伸而得之。”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,然后取穴;《针灸大成》:“蹲而取之。”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;《中国针灸学》:“坐,屈膝重足……取之。”本人从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,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、儿童、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。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。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,仰卧时对下肢微屈,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。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,不易发生晕针、弯针,并容易引起经气,得气快,感传好。

半身不遂,下肢痿痹,麻木,膝膑肿痛,脚气,胁肋痛,口苦,呕吐,黄疸,小儿惊风。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,肝炎,胆囊炎,胆道蛔虫症,膝关节炎,小儿舞蹈病等。

(一)胆腑病证

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篇》:“合(指五输穴之合穴)治内腑”,《灵枢·四时气篇》:“邪在腑,取之合”。胆附于肝,内藏清汁,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,在病理上相互影响。故肝胆多同病,因湿热蕴结,入侵肝胆,胆汁外溢;或脾阳不运,湿热内阻,胆汁外溢;以及肝郁气滞、肝胆湿热、肝胆实火等所引起的病证,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。

(二)筋的病证

阳陵泉是筋之会穴,为筋气聚会之外。《难经·四十五难》云:“筋会阳陵泉”。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,特别是下肢筋病,临床较为常用。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。

(三)经脉通络上的病证

依其足少阳经的循行、针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,循经取穴,本穴治疗本经经脉循行通络上的下肢、髀枢、胁肋、颈项病,以及肝胆火旺,循经上扰的眼、耳、头部病变。

(一)胁肋痛

《灵枢·五邪篇》“邪在肝,则两胁中痛”。《灵枢·经脉篇》:“胆足少阳之脉,……,是动则病:口苦,善太息,心胁痛不能转侧,……”。肝与胆相表里,肝脉布胁肋,胆脉循胁里,过季胁,说明胁痛与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。故循经取穴,取泻本穴治疗气滞、血瘀以及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效果均佳。《杂病穴法歌》载有:”胁痛只须阳陵泉“。我在临床上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,在下列三型的胁肋痛中主要运用阳陵泉穴治疗,尚可辅用其它腧穴。

1.瘀血胁痛

瘀血胁痛者取泻阳陵泉外,可辅以血会膈俞,配三阴交以活血。跌仆损伤者,尚可取阿是穴。诸穴相伍有通经活络,行血祛瘀之功。

2.肝郁胁痛

肝郁胁痛者取泻阳陵泉通调气机外,尚辅肝之原穴太冲感肝之募穴期门,以疏肝理气。诸穴相任共奏疏肝解郁、通络止痛之功。

3.湿热胁痛

湿热胁痛者多与今之胆囊炎有关。阳陵泉、支沟泻之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。期门、日月是肝胆之气募集之处,泻之能疏利肝胆的气血。诸穴相任共达清热化湿、疏肝利胆之效。

直刺0.8~1.2寸。可灸。

刺法:直刺或斜向下刺1~1.5寸,深刺可达3.5-4.5寸,透阴陵泉(注意从胫骨后方刺,避免骨折),局部酸胀,有麻电感向下放散。

灸法:艾炷灸或温针灸5~7壮,艾条灸10~20分钟。

配环跳、风市、委中、悬钟,有活血通络,疏调经脉的作用,治半身不遂,下肢痿痹。

配阴陵泉、中脘,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,主治胁肋痛。

配人中、中冲、太冲,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,主治小儿惊风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liuhuanga.com/lhzy/10685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Copyright © 2012-2020 硫黄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