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硫黄 > 硫黄成分 > 正文 > 正文

人类与蚊虫的战争史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4/1/21 6:11:42

夏日里的高温和雨水,是蚊虫类的天堂,哪里都是他们的战场。犄角旮旯,就没有它们去不了的地方。哪怕在家吃个瓜,吹着风扇,它们也想偷偷来分杯羹,就算分分钟都会上演一场拍蚊大战,它们也丝毫不畏惧。所谓,每逢夏季战蚊虫。一到夏日,见天儿的蚊子到处寻觅猎物,一不小心,全身就被镶满“红宝石”,晚上睡觉又在耳边“嗡嗡嗡”叫个不停。你想逮着它可不容易,跑得贼拉快。如果你想省点减肥的力气,那可就要使出镇蚊之宝——蚊香。

说起蚊香,它的岁数有点大,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,它是怎么诞生的,又是怎么成长起来的?

到目前为止,谁也说不出蚊香具体是谁发明的。关于驱蚊防虫最早的记载,要属南北朝时期的《荆楚岁时记》,书中有这样一句:“端午四民踏百草,采艾以为人,悬之户上,禳毒气”。说的是荆楚地区过端午节时,人们采艾草做成人形,悬挂在门上,驱赶有毒的空气,避免蚊虫叮咬后带来的瘟疫。这大概算得上是,驱蚊防虫的起源了。

到了北宋,冒苏轼之名编写的《格物粗谈》中有这样一句记载:“端午时,收贮浮萍,阴干,加雄黄,作纸缠香,烧之,能祛蚊虫。”说的是,端午时,将水中的浮萍拾捡回来阴干,加些雄黄一起烧,燃烧产生的烟味也能驱赶蚊子。蚊烟的名字就此诞生。

到了南宋时期,就已经出现过中药制成的驱蚊棒了。根据宋代《本草衍义》记载:“艾叶干捣筛去青渣取白,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炙”。讲的是,将艾叶捣碎去掉青渣,留下白汁,加上硫磺,制作“硫磺艾炙”,焚烧出来驱赶蚊虫。“蚊烟”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。

这些足以说明古人在端午节就有用艾草驱赶蚊虫的习俗。

年,一个英国园艺学者来中国福建采集茶种,由于当时的天气炎热,环境异常潮湿,他和随从都被蚊虫叮咬得整夜无法合眼。

后来他们发现当地人使用一种神秘的东西,燃烧出来的烟能驱赶蚊虫。回国以后,这名学者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书,其中中国人用来驱蚊的蚊烟,引起了西方昆虫学家和化学家的兴趣,并为此展开了研究。

到了年,日本的上山英一郎为了将家乡的橘子出口到国外,设立了“上山商店",与美国一家植物公司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。合作第二年,植物公司的老板听闻日本的虫害非常严重,给上山英一郎寄来了除虫菊的种子。

除虫菊原产于南斯拉夫,生命力极其顽强,即使在荒地里,也能种植。除虫菊中的除虫菊脂,是天然高效无毒的杀虫剂。

了解除虫菊的作用以后,上山英一郎想,如果将除虫菊普及到全国各地,就能保护更多的农作物,如果运用到家庭日常驱蚊,又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。

于是,上山英一郎开始绞尽脑汁,他先是将除虫菊制成灰状物,撒在农作物上,后来又请线香制造工匠,花了两年时间,制作出线状的蚊香,但只能持续燃烧一个钟头,蚊香过长时,又容易折断。

直到有一次,妻子无意中的一句“试试漩涡状呢?”上山英一郎听了以后茅塞顿开,立马着手研究。很快,一支以圆棒为中心,两条卷成漩涡状,燃烧持续数的蚊香就面世了。

到年左右,漩涡状蚊香制作工艺正式全面机械化,直到现在,我们还能在夏天看到这种蚊香。

近些年,科技飞速发展,蚊香也不甘落后。干净无烟的电蚊香液、电蚊香片等等,已经占据了日用驱蚊的大半壁江山。而户外驱蚊,更是简单方便,防蚊手环、防蚊贴等等,应有尽有。

酷暑时节,蚊虫厌烦,关于驱蚊防虫,你还有哪些小妙招呢?
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liuhuanga.com/lhcf/12130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Copyright © 2012-2020 硫黄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